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风俗。”我的家乡汉中,民风淳朴。每年进入冬天,忙了一年的乡民们开始闲歇下来。可一到腊月,又渐渐忙碌起来,忙着杀猪宰鸡,上街购物,一股股节日的气息就会四处扑来,饶有趣味的当属过腊八。
腊月初八是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对于过“腊八”,家乡人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的那份情是很浓的。每到这天,家家都要吃腊八粥。古人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可见,腊八这天吃腊八粥,既顺了节日的习俗,也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今天,吃这种大杂烩粥,又有了爱惜粮食的意思在里边。
我从小偏爱粥食。小时候,家境贫寒,常年以寡淡的清粥充饥,两碗粥汤下肚,不到一个时辰又饥肠辘辘了。因而腊八粥对我而言,则是盼之若渴最令人神往和诱人的美食了。在孩提时代,我一直爱吃母亲煮的腊八粥,从而认识了腊八节,走进了传统,记忆里有不少关于吃腊八粥的乐趣,常萦回脑际,最耐人回味。初七这天,母亲就开始做准备,拿出干红枣、豆子,泡在清水里,然后把红萝卜、白萝卜、红薯洗净,晾在竹箕里。第二天,母亲早早起来,锅里舀满泉水,用柴点燃灶堂熬粥了。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丰富,熬腊八粥极有讲究,真正的学问就在熬。下料时不是所有原料一齐倒入锅中,豆子、莲子不易煮烂,应先下锅,开水下,不易冷水下。待豆子裂口后再下花生、肉丁,依次再下糯米、萝卜、红薯、核桃仁。熬至半熟,再放盐,其他果品杂类则可以随意添加,多少不限,有的原料多达20余种。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待滚开后用小火慢慢地熬,大火不易煮烂,时间要长一点,把锅里的各种成份熬出汤汁,熬出味道,不软不硬,不稠不稀,恰到好处。约两个多小时,腊八粥就熬好了。只见锅里热气腾腾,和热气一起往外扩散的是诱人的馨香,美味四溢,沁人心脾。那真是色香味俱全,论色气,白里有红,红中带黄;品味道,甜中略带酸,香浸五内;说口感,黏胶而不腻,吊人胃口。性急的我踮起脚尖,伸手去端母亲刚盛好的一碗腊八粥——啪!小手被母亲打了一下:“馋猫,佛爷和祖先人还没吃哩!”母亲就把一碗腊八粥放在供奉神佛的地方,然后全家人才能分食。我端起蓝花大海碗,忍着烫嘴的危险直往嘴里送,那个美劲呀,真是难以忘怀,甘美之味让人回味无穷。这时,父亲又发话了:“不要光顾自己吃,去给它们也吃些。”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它们”指的是什么。在大姐的带领下,我们兄妹四个,端着大海碗,先给牛、羊、猪、猫、狗们喂些腊八粥,随后又踩着积雪,一边吃一边把碗里的腊八粥往果树、麦苗和蔬菜上抹,并口里念叨:“牛羊猪鸡吃腊八,快长快肥顶呱呱;果树庄稼吃腊八,明年多结大疙瘩(即果实)。”听大姐说,意在避灾祈年,图个吉利,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愁吃穿。每当这时,整个村子都沉醉在浓郁弥漫的腊八粥香气里,就是现在想起来,似乎还能明显地闻到那股特殊的香味。
俗谚说:“小孩小孩别嘴馋,过了措八就是年。”在家乡汉中,吃过腊八粥,春节的气氛也就一天比一天浓了。
岁月流逝,事物嬗变。如今,家乡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但吃腊八粥的风俗依旧盛行,只是少了那些迷信色彩。我参加工作后,平时无暇回家,可到了腊八节,我都要携妻带子回到家,陪父母吃腊八粥,合家同聚共享腊八节的欢乐。对我来说,回家过腊八节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因为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腊八粥,最有味道,至今想起来,就口生馋涎,那份浓浓而悠长的腊八情,永远伴着我,不曾,也不会散去。(南郑供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