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同公司摄影兴趣小组一行人,有幸遇见参与薛峰水库建设的前辈---庞社玉。我们跟着他,一起寻找那股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
当年庞社玉18岁,跟着村里的人来到薛峰水库,成为数万水库建设者中的一员,至此,他与薛峰水库结缘,一干就是40余年。重回薛峰水库,庞社玉主任给我们讲述了当年建设水库的情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共同奋斗的协作精神和不计得失的牺牲奉献精神。
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
1972年,为了彻底解决韩城人民的吃水问题,韩城县委、县政府和各路驻韩单位、部队在时任县委书记的牟富生同志的带领下,兴修薛峰水库,造福韩城人民。当年十月,上万名像庞社玉这样的干部群众,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浩浩荡荡开进薛峰川,拉开了“大会战”的序幕。
当时物资普遍匮乏,政府资金有限,设备技术落后,群众生活困苦。据庞社玉回忆,他家住在芝川镇北头村,从他家到薛峰水库步行需要一天。建设者们风餐露宿,吃的是黑面馍,住的是麦秸垛。抢晴天、战雨天,白天不停,夜间不歇,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他们“坚持硬八时,完成硬三方”、“任务完不成,决不下战场”“奋战七五年,会战七六年,水到芝阳塬”。数万健儿硬是靠着人拉肩扛,筑坝修渠,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凭着那么一股“傻”劲、那么一股“蛮”劲,更是凭着一颗颗红心,一双双铁手,不信“天命”干革命,不靠“天才”靠实践的精神,才创造出了如今的薛峰水库,才有了这一泓秀水,滋润韩原大地。
今登坝望远,云映水天,风静波平。薛峰水库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庞社玉是这上万个参与薛峰水库修建者的一个缩影。相信还有许多为韩城水利事业做出过无私贡献、甚至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喊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五一水出山,脱皮掉肉也心甘”的口号,不仅仅是艰苦环境下建设薛峰水库的决心和呐喊,更是他们实际行动的真实写照。
“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这句话正应了五十年代的一首民谣:“天上没有天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天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让道,我来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韩城人民硬是用压不弯的铁脊梁挑起了改造山河的重任,依靠“人民大会战”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凯歌。参加会战的人民群众就是“天皇”,就是“龙王”,能让山岳让路,能让河流改道,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他们才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主人。
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精神。历久弥新的薛峰水库精神镌刻在每个韩城人身上,融入每一滴薛峰水库的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韩城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薛峰水库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样,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薛峰水库精神不仅与焦裕禄精神内涵相通,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焕发出独特的时代价值。如果说焦裕禄精神反映的是典型人物个人的高尚品德,侧重于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那么薛峰水库精神却因其群众性而成为全社会每个群体、每个个体的精神镜子和价值坐标,也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薛峰水库精神,它承载着韩城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这种奋斗的精神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历史记忆。薛峰水库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
(韩城水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