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月亮从不问归期
来源:廖铭凤
发布时间:2022-02-21
浏览量:1542

大年初一,时隔三年,我终于坐在了三楼的窗前。窗帘一边拉开,如果有月亮的话,我就能看见曾经刚下晚自习回来的高中生,看见那个装模作样的大学生,看见待嫁的新娘点数着婚礼清单,满眼闪闪亮亮的期待。现在,我带着女儿和家人围坐在节日的灯光下,前面的楼已经挡住了月亮,只看见忽明忽暗的影子。


我起身,拿起炮仗带着女儿和侄儿来到楼顶,突然看见了弯弯的月亮,就挂在外婆种的香橼树之间。实话说,叽叽喳喳的小孩在旁边催促着赶紧点炮,我也不一定就有夜赏家乡月的雅兴,何况这夜的月亮还并不圆,不一会儿就磕磕绊绊的消失在高楼之间,看不见了。


很多在他乡的人都说,最好的月亮还得是家乡挂的那一轮。这已经是大家思乡愁绪的一种由头,想必这诗情画意的哲理,我尚且就读幼儿园的女儿和侄儿或许可以提供部分注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愁绪,“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失落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期盼。


疫情的限制,我已经三年没有归家过年。自小和爸爸一起“二十七宰公鸡,三十夜祭先祖”的流程也被迫中断,猛的再上手,竟然还有些生疏。小时候,每逢过年,爸爸都会挑选一只肥美的公鸡,我和妹妹负责抓紧鸡爪,爸爸拿起菜刀架在鸡脖子上,来回几下还念念有词……这样的场景,我期盼已久。其实,他乡也有和家里一样的大月亮,也有我星星点点为之守望的港湾,却堵不住穿越风雪、渴盼回家的温热和急迫,特别是春节。


正月初二,与老友相聚自然是很重要的环节,应邀体验了一把家乡的夜生活。我们穿新衣,举杯共饮,四五人围成一桌开始“血战到底”,熟悉的方言和自小特有的暗语才让我彻底安心,这是真的归家了。


月出而聚,月落而分,暮合晨离,暮去晨归,相聚的时光中揉进了月光的清辉,时间就这样和我们擦肩而过。凌晨,局散。一行人临时决定放弃开车,踏着月色像读书时那样结伴而行,也有的放声歌唱。我们穿过湿地公园,宛若在记忆深处的鼓点中踏步,两侧的林立的商场、建筑星光闪耀,摩登气息扑面而来,“这还是家乡的夜晚吗?!”家乡的月亮像太阳一样灿烂,家乡的夜晚像白天一样明亮……


离家的时间又要到了,我们例行给先祖告别,到了已是半夜,弯弯的月亮看着我们,还不打算离开,我们更不舍得在月圆之前离开。记得也就是升入高中开始,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烟花爆竹还未放尽兴,年就过了,仿佛只是放几天长假之后,就习惯毅然决然的奔赴远方。月光落在夜色中清冷而明晰,路途虽遥,却一直在身后跟着我们母女俩,一路风尘仆仆、披星戴月,终于抵达关中平原。


不需问归期,太阳又要升起来了!

  编辑:  责任编辑:杨美凤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