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新学期的家长会上,收到了来自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分享的一本关于育儿的书籍《你好,小孩》,以为和以前看的育儿方面的书籍一样,大多都是鸡汤,就没有打开看,直到班级家长群里收到老师邀请分享读书感悟的时候,我才拿起书本翻阅起来,现在回想起书中内容,还是觉得心潮澎湃!
书中写到,孩子需要在成长中一点一滴地去塑造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能性,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放下焦虑,去拥抱和承受这种生命的不确定美。书中颇多情节让我感触良多,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希望自己不仅是引导者,也是同行者。
我记得有一次,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我说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如果妈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告诉妈妈,妈妈也会改正的,就像妈妈指出你的问题一样,我希望我们在很多时候就像朋友一样,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互相给予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用放在一起比较,他们更希望得到肯定的眼神和赞美的话语,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爱。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注意语言,注意神态,让孩子在得到爱、尊重、支持、信任、自由的前提下实现更加高级的自我成长!
文中看到小萌讲到,本本第一次网上测试跳出计时器时,孩子慌张得哭了,回想到当时儿子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虽然那个时候不太明白孩子的心里,但太庆幸自己没有发脾气,而是一直鼓励安慰,一个新的挑战是需要孩子用时间去理解和适应的。要让孩子去感知这个世界,或者陪他一起去感知,自己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会有想告诉你的,也有不想说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我觉得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都有它非凡的意义,作为妈妈,一定要扛得住别人的白眼和不解,不要把面子上的伤害,扩大到孩子身上,家是港湾,而不是“道德天堂”。
在很多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都会有一些缺失,我记得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很少的时间陪伴他,他抗拒到不让爸爸替他换衣服,不让触碰他的小脚,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这个问题,决定每天即使再忙,也保持一通视屏通话,就算爸爸一直在讲话,孩子没有太多的回应,也坚持着,后来慢慢的,孩子开始给爸爸讲自己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些说不太清楚的,我就在旁边补充,就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多了一些陪伴就多了一些亲切。
回想儿子如今这样暖心,也是来源于平时自己给予的关心,让他学会了如何去关爱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亲人。最后小萌老师总结了三点建议:第一,关心对方;第二,一起面对;第三,事后复盘。在儿子大概两岁多的时候,一次出门刚上车,孩子爸爸就关了车门,立马就听到儿子突然的哭声,发现车门夹住了儿子的大拇指,我的第一反应是检查儿子伤情,安慰儿子,孩子爸爸的反应是责备儿子为什么把手放在门缝中,我立即制止了他。过后,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受伤时,他的爸爸就是第一时间责备他,不会关心他。通过这件事情,他特别明白儿子当时的感受,那一刻他需要的就是安慰,就是缓解那一刻的疼痛。所以小萌教会我们在遇到此类事件,该如何处理,如何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共同改变,一起成长。
每个孩子长大以后都是社会的一员,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也是这个社会的孩子。我们不应该用成年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是开放的,是一个有爱的、温暖的大家庭。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拥抱缺陷,接纳自己与世界的不完美,感谢“小孩”,有你真好!
(南郑供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