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风雨兼程,100年峥嵘岁月。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一百年,是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一百年。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初心使命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华大地红旗飘飘、党旗猎猎,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经沧桑,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五一”假期,我们在老父亲,一位6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带领下,驱车前往贵州遵义古城,参观了座落在那里的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党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活动,此时此刻踏进四渡赤水纪念馆,满怀崇敬和万分激动的心情,看完这段86年前的历史画卷,不禁令人无限感慨。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此次战役是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的神来之笔。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真正拯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就是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从贵州土城、元厚渡口过河,进入川南古蔺。
二渡赤水,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从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三个渡口过河,折回贵州。
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渡口过河再次进入古蔺。
四渡赤水,1935年3月22日,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过河,从此长驱北上。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也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两人战略思维的优劣,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
最值得一提,令人钦佩、激动不已的是三渡赤水的“大摇大摆”和四渡赤水中的两次“调虎离山”之计。
红军三渡赤水与以前两渡赤水迥然不同,前两次是在尽可能秘密的情况下悄悄进行的,而三渡赤水是毛泽东指挥的一次绝妙的全军大佯动。
1935年3月17日,红军主力全部渡过赤水河。毛泽东则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指令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的样子,从古蔺向西而行,沿途虚张声势,行进中拉开距离、展开红旗、散发传单,以引人注意,故意作出红军主力要北渡长江的姿态,迷惑敌人。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后的大佯动,果然造成蒋介石的错误判断。蒋介石认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遂手忙脚乱急调川军、中央军、滇军、黔军统统奔赴川南布防,合力“进剿”企图将红军聚歼于此。然而让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刚刚西渡赤水的红军主力部队,现在又掉头重新在二郎滩渡口东渡赤水,与一路包抄而来的国民党大军擦肩而过,并迅速南下一路奔袭,渡过乌江,直逼贵阳。
蒋介石惊恐之余,急调滇军出昆明到贵阳“救驾”,毛泽东见调虎离山之计已成,于是命红军日夜奔袭直奔昆明, 佯装出主力进攻昆明,云南王龙云不得不调金沙江守军回援昆明,第二次调虎离山之计又成。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在金沙江皎平渡凭借7条木船全部渡过了金沙江。从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重新获得了主动权,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1960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来华访问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曾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啊!”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走出纪念馆我们个个心潮澎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这次游览是人生又一次洗礼;几个小辈依然情绪高涨地问这问那……相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新中国不惜牺牲、奋斗终生的光辉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红军精神代代传、长征精神放光芒,相信这一切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一定会带来无限动力。(南郑供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