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在医院的那些日子
来源:王洁
发布时间:2021-03-12
浏览量:1089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母亲从医院的四进四出,最后在医院离世,让我对医院二字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和忐忑。

刺鼻的消毒水味,伴随而来的是一股阴冷的风,无端的恐惧侵蚀着来到医院的人们。都说医院是一个晦气的地方,布满死亡气息的地方,绝望、悲伤、害怕,然而当它迎来新生命的时候,一切却是那么让人感激。

初冬,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接到父亲摔倒在地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把父亲送到医院,轻车熟路的带父亲做了各种检查,脑部CT结果显示,脑丘部位出血12毫升,需要立刻办理住院。

医院的床位也是人满为患,父亲被安排在楼道中间靠墙边的一个床位,心电图检测仪、氧气管、冰袋、留置针陆续安放在父亲身上,医生叮嘱脑出血的病人一定要静养,千万不能下地,以防止再次出血。

“刚住进来的病人不能给吃稀饭容易呛着。”我还来不及看清楚说话的人,那位瘦弱的大姐却已经提着开水壶进了病房。每天都有不同的病友家属来关心父亲的病情,并给我分享照顾病人的经验,让我在冰冷的楼道中感觉到一丝温暖。

几天后,总算有空床位,父亲搬进病房和几个素不相识的人临时组建了一个病友之家。

病房里一病友是五十多岁的男性,据说已经住了十几天,脑干出血2毫升,入院时基本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失去知觉。她的妻子每天给他的丈夫擦洗、按摩全身,陪着说话,经常讲一些好笑的事情,逗着对方开心,病人现在也能啊呀学语啦。

还有一个病友是六十多岁的女性,病情是我们所在病房里最严重的,失去意识,全身瘫痪,已经入住二十多天。她的女儿一直在陪护,每天最忙碌的恐怕就属于病人的女儿,不是给母亲清洗,就是给换尿布,吃饭总是先给母亲喂,哄着吃,母亲一口她一口,时不时的还要夸奖一下母亲总算会吃饭啦,偶尔能看到她的母亲傻傻的一笑。

还有一个就是我的父亲。他一辈子基本没打过吊瓶,身体一直很硬朗,突然进了医院总是千般万般的不配合,总说自己手脚都能动,意识清楚没病要出院,夹在手指上的多参数监护仪和鼻子上氧气管,稍不留意他就会偷偷拔掉,心电图检测仪时常会发出黄色预警,显示错误检测,头上的冰袋也会被他故意挪走。父亲是这个病房里年纪最大,病情最轻,最不听话的病人。

父亲入院后,我们和病房里的病友们临时组建了一个家。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在医院陪护的那些日子里,病友的家属们总会帮我开导父亲,配合治疗,倔强的父亲才会稍作老实;每天我也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正能量心灵鸡汤,为枯燥的陪护生活增添一丝乐趣;我们一起给病人清洗、按摩、喂饭,共同探讨如何做可以让病人恢复的快一点,每每看着的病人情况有所好转每个人脸上都会都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如今父亲已出院,生活可以自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经常会提起病房里的病友们,看的出来他和我一样听到医院二字的时候,除了一丝恐惧之外,又增加一丝温暖....     (略阳水务公司)


  编辑:马一乐  责任编辑:王智星  审核:汤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