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官网
加入收藏
信访邮箱
微信关注
首页
企业概况
集团简介
组织架构
直属单位
发展规划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集团要闻
媒体聚焦
视频新闻
基层动态
通知公告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行业资讯
走近岳阳楼
来源:李吟雪
发布时间:2019-03-15
浏览量:11490
范公的《岳阳楼记》,上中学时要求全文背诵,所有的学生上早读时都会拿着书本给老师背。我们的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不苟言笑,外表严厉。每次都觉得背的差不多的时候,到了老师面前就背得结结巴巴的,正因为那时候的强化记忆,这篇古文是我还能记住名篇之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约在十七年前,先生带我回他老家,在火车上遥望着壮观的岳阳楼,还有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心中无限向往,可惜我们还要赶路,岳阳楼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白月光。我总盼着有一天,会追寻着李白、杜甫、孟浩然、还有滕公的足迹,欣赏一番岳阳楼四季的景致,感受那“春和景明,霪雨霏霏,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其实,《岳阳楼记》虽是范仲淹所作,但他本人却并未登上岳阳楼。此文只是应岳州知府
滕子京
之邀请在饶州写成的,
滕子京
上任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中一项就是重修面对洞庭湖的岳州西城楼。落成之时想起“同为天涯沦落人”的
范仲淹
,写了一封“求记书”,知他未到过岳阳,附上一幅
《洞庭秋晚图》
作为写作参考。才高八斗的范希文果然不负所望,一挥而就,写成一篇气势磅礴、恣肆淋漓,情景交融的雄文,通篇365字。感叹之余,也令古往今来登上岳阳楼的人们产生共鸣。
千百年来,《岳阳楼记》让岳阳楼愈发出名,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岳阳楼和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它位于湖南岳阳城区西北的洞庭湖边,依巴丘山而建,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检阅水军的阅兵楼台。整个楼台全木结构,极易被损毁,因此,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岳阳楼就一直都是不停地坏了重建,破了重修。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年需20个小时的行程,如今“复兴号”高铁只需5个多小时就到了。这一次,我一定要走近她,十七年了,我已到中年,什么事情还能在我的心中起波澜?非它莫属。我不想看别人拍下的视频,也不要读别人写下的诗篇,我只想亲身感受岳阳楼这几千年的风雨变迀。
没有想到,岳阳楼历经沧桑,外观也跟着改变,汉晋宋元明清,体现着每个朝代的不同风格,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风格。一进大门,几株参天大树威严肃立,左手边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还有一些亭台水榭,古朴典雅。最吸引人的是五朝楼观,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五楼为水蜿蜒环绕,巍楼倚碧水,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各楼均参照相关朝代建筑上的建筑符号而建,全部采用黄铜铸造。
登上岳阳楼,那巍峨古朴之风,深深地震撼到我。凭窗远眺,洞庭湖水还是千年之前的样子,胸中一股浩然之气涌上心头,不觉词穷,也只能回味杜甫的那一番感叹: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有毛主席的题诗为证,想必主席登上岳阳楼也是感慨万千,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如同八百里洞庭湖一样宽广雄壮;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至今的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吴楚交界之地,自然不能少了三国。吴国美人小乔,周瑜之妻,因为三国纷争,留在了历史文学的字里行间。这里曾是周瑜军府,点将台是鲁肃点将之处,威严肃穆。小乔墓地位于此,相传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没有想到苏东坡的真迹在此,真是意外的收获,可谓是不虚此行。
双公祠,是纪念范公、滕公生平之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门联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书。祠内还设有两个陈列厅,分别为:(一)“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二)“双公忧乐情”,展示范仲淹与滕子京生平以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展览力图通过场景、文字、图表、模型、文献资料、照片、拓本、书画等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岳阳楼的历史和演变,展示岳阳楼的建筑文化,揭示岳阳楼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弘扬“先忧后乐”的传统人文精神。
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些诗歌散文中的古迹特别感兴趣?我想,读者总是在那些文章中找到做人的格局。纵观历史长河,能够万古流芳的无不是那些心系苍生,造福社会之栋梁,而写出那些作品的人无不透着铮铮风骨,我们走近古迹,回味作品,睹物思人,自有一番况味,仿佛和先贤们做一次对话,我们的心境一如当年他们那般,无论人生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份纯真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编辑:马一乐 责任编辑:杨美凤 审核:张恩颐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触景生情(两首)
下一篇:
春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