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官网
加入收藏
信访邮箱
微信关注
首页
企业概况
集团简介
组织架构
直属单位
发展规划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集团要闻
媒体聚焦
视频新闻
基层动态
通知公告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行业资讯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受
来源:孙高民
发布时间:2018-01-14
浏览量:1065
这几天,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遐思,感慨万千。
该书以采访当年和习近平总书记一同生活、劳动和生产的插队知青、房东、梁家河村里的干部群众、县上、公社的干部等的方式,通过他们耳闻目睹、亲历经受的回忆,向读者全面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农村插队的艰苦峥嵘的岁月生活,经过农村这个大课堂的洗礼和熏陶,凤凰涅槃般的生活中成长经历,对今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后,我的体会感受如下:
在梁家河插队这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意志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他在陕北插队这七年,正是我们国家的贫穷时期,而陕北农村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更加艰苦。对于他们这批从小生活在首都北京的知青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当时初中未毕业年龄最小,只有十五岁的他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天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上山下坡,把大粪挑到山上的田里,把田里的庄稼收回来,已获得少量的劳动工分,经常吃不饱饭,更别奢望吃好了,点的煤油灯。睡的土炕,要面对“虼蚤”引起的发痒等困难,不能洗澡,买日常用品要到数公里外的公社驻地去买,要自己动手做饭,缺少柴火,需要到几里外的山上砍柴。正是这样七年的艰苦生活,使他亲历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体验,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梁家河插队这七年,也使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通过紧身经历,目睹了人民群众生活困苦的现实情况,心中萌发了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愿望,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从而树立了将来从政为民服务的理想。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军委工作一段时间后,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动要求到一线基层工作,践行他为民服务的理念,一生始终不渝的践行着。
在梁家河插队这七年,促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七年时间他从未放弃学习,来插队时,带的最多的就是书籍,涉及各个方面,尽管白天劳累一天,晚上他还要挑灯夜读到深夜,坚持利用雨天、农闲等空余时间阅读,他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尽管他物质生活方面十分艰苦,但在精神生活上却格外丰盈,以乐观向上的的心态,用所学的知识尽力改变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周围的人。
在梁家河插队这七年,更是他为人民服务的七年。在这光荣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这种情怀,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由不适应到适应,干活从不偷奸耍滑,踏实肯干,深得群众喜爱,被选为大队支书,亲自到四川省把沼气技术学到手,把县上奖励的摩托车换成生产急需的拖拉机和钢磨子。带领群众在深沟里淤积旱涝保收的高产坝田,想方设法办商店、铁匠合作社,改善了梁家河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与广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陕北插队的点点滴滴,从中汲取他那种心怀理想、刻苦学习、忍劳忍怨、踏实工作、心系群众、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服务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展现自我、建功立业!
编辑:马一乐 责任编辑:杨美凤 审核:张恩颐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我的2017
下一篇:
那段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