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官网
加入收藏
信访邮箱
微信关注
首页
企业概况
集团简介
组织架构
直属单位
发展规划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集团要闻
媒体聚焦
视频新闻
基层动态
通知公告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行业资讯
家书的故事
来源:杜英喜
发布时间:2017-09-29
浏览量:1926
偶尔,无意地在老家的抽屉里看到几封信件,落满灰尘的信封,略显泛黄的笺纸,细看,竟是十几年前在外上学时寄给家里的,一时间禁不住思绪纷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90年代中后期,在家用电话尚不是十分普及的年代,通信依然是社会上较为普遍和活跃的一种联络方式。那时刚刚到外地,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异乡人流匆匆的街头与往来于校园中五湖四海的蹁跹身影,根本消除不了我对家的牵念,无时无刻不想着家乡的一切。那时的交通远没有如今发达,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行程无疑是一趟“苦旅”,就算这样,也只有等到寒暑假了才能回去。半年的时间仿佛总是太过漫长,这期间,就只有通过写信与家里保持联系。
刚入学那阵,写信的频率自然是比较高的,仿佛只有通过这种倾吐的方式才能够消弱对于身处异乡的不适感与孤寂感,而每每有一封盖有家乡邮戳的信件寄来时,亲人那熟悉的笔体,殷殷的嘱托,亲切的话语,会让人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杜甫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极言了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年月里,亲情的弥足珍贵。而今,虽远不及那般境界,但一封家信无疑会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带来不少的安慰和温暖。
信件多数时候是由我寄给在本地上学的姐姐,经她带回家,再由她给我回信的,间或也会收到父亲亲自写来的信。父亲虽念书不多,却依然用属于他们那个年代风格的遒劲笔体给我仔细回复,一言一语中,无不充满了“好好上学,保重身体”之类的关怀与嘱托。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着。后来,对于古城的渐渐熟悉,以及对于校园生活的逐步适应和融入,使我对家的依赖不再像先前那么强烈,通信的频率越来越低,信的内容自然也越来越短。让我惭愧的是,三言两语程式化的问候后便直奔主题,大意也就是上次寄的生活费快用完了,希望家里能够再寄钱来,而家里也总是在经济并不很宽裕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内满足我的需求。
那个年月,校园中流行交笔友。花样年华,懵懵懂懂的情愫,不谙世事,心智未熟,却喜欢在信中探讨所谓的“人生与爱情”这些大道理,以及音乐、偶像、名著,等等。尤其是遇到了投缘的异性笔友,那种切切的思念,亦苦亦甜的等信滋味,也算是一种享受了!信来了,那种欣喜若狂般的心情,常常会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四年的青葱岁月一晃而过。临近毕业,是一种前途难以预知的茫然和离别前的无尽惆怅。到了后期,基本上已经很少再写信了,偶尔会收到家里的来信,才发现已经很久都没有主动给家里去过信了。此时提笔,却又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弹指间十多年又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通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从早些时候的BP机、移动电话(手机)、短信、网络QQ,到现如今的可视电话、微博、微信,等等,通讯方式可谓日新月异,不断升级。很显然,现今社会早已不用且也没有人再写信了,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联系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毫无疑问,高科技的通讯方式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再也分不开,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的同时,相伴而来的却也有“匆促、变数与不安全感”。纸质回忆,终将如那泛黄的信纸般,散落在人们记忆的深处。短短十几年岁月变迁,却恍若隔世!但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无论过得怎么样,每当想起,或看到那封封落满灰尘的家书,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属于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过往又再度重现,纯璞的情怀、暖暖的幸福感,瞬间,涌遍全身……
编辑:呼凯悦 责任编辑:杨美凤 审核:张恩颐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沁园春 迎十九大
下一篇:
半片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