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不曾去过大上海,却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久有的向往。最初她带给我的想象,源于早年电视剧中的描述。
比之于当今人们赋予她的“东方巴黎”,亚洲金融、贸易中心等各类称谓而言,我似乎更寄情于二三十年代,兵荒马乱、风雨动荡时期的老上海,感觉她更多了一份隐约的风情与浪漫。
老上海留给人们的印象,如同一张远年的黑白照片,长衫、礼帽、中山装、旗袍、以及不多见的西式洋裙,处处洋溢着怀旧的气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琳琅满目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轨电车缓缓驶过,黄包车停了下来。古老的法国梧桐旁边,咖啡馆内正弥散着氤氲的气氛,不时传出萨克斯气若游丝般的曲调,诉说着夜上海的沧桑与妩媚。
人说上海是时尚与浪漫的代名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的战乱年月,也丝毫不掩十里洋场的铺排与奢华,带给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脉珍贵的温馨。一边是殖民地时期就已沿袭下来的优越感,一边是动荡的时局,纷飞的战火。乱世浮生,人们的情感何处归依?张爱玲就是在那种氛围里完成了她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传世名作,更是为这座东方之都增色不少。
月台与铁轨也构成了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特殊记忆。仿佛总是聚少离多,注定要颠沛流离。黄昏下,候车室挤满了人,也许是外出谋生,也许是逃难,默然的脸庞,匆忙的脚步,汽笛声响起,人们纷纷奔向月台,依依话别,互道珍重,构成了那个年代里一道特有的人文景观。而其间,或会有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目送着她的心上人离去,因为他即将奔赴远方,去为解放事业而战斗。汽笛声再次响起,火车已缓缓开动,铁轨在她眼中渐成模糊的曲线,而她的手还僵在半空中,腮边早已挂上泪痕。这种情形,也形成了我早年对于爱情的最初构想,因离别而更显深刻与厚重,因苦难方觉真挚与纯美。温情而苦难的年月,爱情常常赋予了人们别样的味道。
老上海带给人的意蕴,难以尽说。尽管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她留给人们的怀想,正如老曲盘中绵绵如流水般的音符,穿越时空的经纬,历经岁月的流转,萦绕心中,挥之不去。
编辑:呼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