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父亲
来源:刘延芳 文/图
发布时间:2017-03-16
浏览量:2208

 

 

    前段时间,儿子翻看我微信,说我微信头像丑毙了,让我换一张。闲下来了,就想起儿子的话,那就换一张吧。

 

    打开手机相册,翻找一遍,看到了几张今年过年和父亲晚上出去看灯节的合影,看着看着,禁不住就眼泪往下掉。我的父亲,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父亲今年84岁了,是一位退休干部。在我们兄妹三个中,我是父母唯一的“小棉袄”。小的时候,父母从外地调回韩城,父亲在县城工作,妈妈在离城较远的一座煤矿工作,我们兄妹三个随母亲在煤矿居住,每天往返十多里地到最近的农村小学上学。

 

    父亲的单位就在县城的正街上。记得每次父亲带我们进城,总是在路上喊我们注意安全,注意路上过往的车辆,生怕我们这三个不常进城的小东西路上出什么事。到了城里,他常常会牵着我的小手,沿老城街从北逛到南。父亲的职业和好人缘,让我跟着他一路,会有很多商店的叔叔阿姨热情的招呼我们,他们的热情,让我很为父亲骄傲。

 

    两地分居并不容易,母亲一个人带我们三个很辛苦,身体不好,常常住院,便提前退休,随父亲全家迁进了城里。刚进城那会,没有房子,我们住在父亲单位的两间小屋里。那个时候,我刚上小学三年级,记忆中,父亲很忙,除了工作,常常还要带母亲到西安看病。每次去西安,我们三个就成了大难题,没人管。父亲无奈,只好把大哥送回老家上学,我和二哥在城里上学。看病出门的时候,父亲就会找街上的烙饼店给我们烙上一小篮子半圆形状的饼,再买些手工挂面,给我们备上足够的食物。父母一走就是大半个月,大我两岁的二哥,每天放学回来给我做饭,像个临时保姆。我的整个小学阶段,就这样在父母的来回奔波看病中度过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干家务,和二哥学会了用缝纫机补衣服,并且我们兄妹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直到现在,我们都相处的很好。

 

    后来,我们渐渐大了,父亲觉得总住在单位不行,就在城边买了块地,张罗着给我们盖房子。三舅知道了,怕父亲盖了房子,顾不上照顾他妹,就跑来找父亲,说:“我妹病这么厉害,你还有三个孩子,负担这么重,盖什么房子?”。父亲对三舅说:“你放心,你妹我会照顾,房子也要盖”。那段日子,父亲原本瘦弱的身体就像纸片,我的同学也对我说:“哎,你爸可真瘦,风一吹,都要刮倒”。可是,当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并不能体会父亲的艰难。

 

    终于,我们要搬家了。记得搬家那天,大哥不在,我牵着一只小狗,跟着父母二哥,大包袱小包裹的出了单位的门,一直向北街方向走,一路小狗欢快的跟着我们跑前跑后,蹦蹦跳跳。很快到了家门口,记得当时的家,实在是太简陋,土坯围成的院子,栅栏做成的大门,透过栅栏门,能望见没有安门的窑洞和新盖的房子。那天晚上,父母为我们用木板支了两个小床,我和二哥一人睡一个,我们一家四口人住在只挂了门帘的窑洞里。

 

    搬进了新家,妈妈的病渐渐有了起色,慢慢能操持家务了,我们逐渐安定了下来。院子里,渐渐的有了生机。几棵梧桐树和石榴树长了起来,妈妈养起了花,和父亲一起种上了蔬菜。夏天的时候,西红柿、辣椒结出了果实,牵牛花竞相开放,丝瓜长得欣欣向荣。躺在院子树荫下的躺椅上,旁边的小桌上,放着茶壶和杯子,清风徐徐吹过,小鸟在枝头歌唱,菜园里有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忙着采蜜。我的父母,竟然在这个小院里,给了我们诗一般的田园生活,让我们的思想自由得像天马行空。父亲的坚韧,让我们这个曾经风雨飘摇的家,驶向了一片光明。

 

    我们终于长大了,分别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父母把曾经给我们的爱,同样给了我们的孩子。我的儿子,基本是在我家长大的。儿子的整个童年,是在我家院子度过的,在这个院子里,他最爱的就是,拿个小铲子在菜园边上刨蚯蚓、挖土,在园子里捉虫、养蟑螂,干他童年最喜欢的事,然后,自由自在的长大。而我们,也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体会了生活的不易,也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不易和艰难,并且越来越理解父亲。以前他总是要我们宽容别人,多想想自己的错,要我们少说话多干事,教我们对孩子要给好心不能给好脸,叫我们要节俭,不要浪费,教我们“没有百年的寿命,要有百年的打算”。现在想想,就觉得他是对的。

 

    现在,父亲老了,妈妈的腿也不能走路,要坐在轮椅上。虽然请了保姆,还是需要我们时常照顾。对于父亲,我还是愿意去和他说些生活、工作上的事,晚上去陪陪父母,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腿。虽然,这个世界上很少有长命百岁,也更没有什么寿比南山,但我们还是愿意他们长命百岁、寿比南山。

 

 

 

编辑:呼凯悦      责任编辑:杨美凤      核稿:汤少林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