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时代不应丢弃雷锋精神
来源:杜英喜
发布时间:2017-03-07
浏览量:2092

 

 

    伟大而平凡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60年代初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事迹在中国大地广为传扬,影响着一代代人,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为缅怀“雷锋精神”,毛主席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将3月5日定为学雷锋活动纪念日。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雷锋精神一度成为“助人为乐”“做好事不计回报”的代名词。同一时期,革命战士欧阳海奋不顾身勇拦惊马;八十年代初,大学生张华粪池舍身救农民等光荣事迹亦争相传颂,感染着无数中国老百姓。他们的崇高品质,伴随着中国上世纪中后期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助人为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构成了那个物质相对匮乏年代里一种淳朴而厚重的人文情怀。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钢筋混凝丛林里,我们早已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以及经济利益大网下编织的赤裸裸的人际关系。

 

    记得几年前发生在南方某市街头的一幕:一小女孩被一卡车挂出好远,又被随后而来的又一车辆拖出几十米,肇事司机逃逸,众多路人围观,众目睽睽之下,竟无一人上前救助,也无一人拨打救援电话,好一段时间过后,幸被一清扫街道的大妈救起,送医院全力抢救,却终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舆论哗然,正如网评所言,小女孩尚未睁开懵懂的双眼来看一看这个世界,就被这个世界的无情和冷漠残酷地夺去了生命,死去的不是小女孩的肉体,而是国人的灵魂。这,应是国人之耻。试想,假若在七、八十年代,这种事想必是断然不会出现的,有一个“雷锋”出现,一颗幼小的生命便不会惨淡凋零。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现在的社会让人无法“用情”,没人敢做好事,做好事只会“惹祸上身”。仔细想想,真有这样一种有悖常理的事情发生。也许你起个好心将摔倒街头的路人扶起,却反被诬陷,索要经济赔偿……我想,这种在经济利益的“蛊惑”之下,不知恩图报反倒打一耙的人的卑劣行径是多么可耻,又是多么可恨。也许,这些人只有在身处险境,真正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才会唤起良知的觉醒。相应地,对大多数人而言,便形成了“明哲保身”,即“中庸”的处世之道:不侵犯他人,也不被他人侵犯,同时对一切不平事,对他人的一切困难与有求之需,亦冷眼旁观,置若罔闻。

 

    但是,物欲之外不会只有荒漠与冻土。人性渴望互动。身处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正是有了相互理解、帮助、信赖与支持,才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应因时代的发展而褪色,更不可“因噎废食”,即由一些不良的负面影响对积极、主流的价值观造成冲击,而应更加彰显出其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幸,在我们的身边,亦每天发生着不少感人至深的事:捐资助学、爱心援建、街头勇斗歹徒,等等。尤其是前段时间,据媒体报道,某市政府机构已明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有“雷锋”行为的市民,将享受考学、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各种优先优惠条件。这,无疑昭示着雷锋精神的再度回归。

 

 

 

编辑:马一乐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