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风雨拜将坛
来源:杜英喜
发布时间:2016-07-15
浏览量:2786

 

 

    汉中城南,汉江之畔,有一古迹,名曰“拜将坛”,乃汉高祖刘邦为册封大将军韩信而铸就。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距今已有近两千三百年历史。景区内,作为其主要景点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引人入胜;院内绿柳成荫,曲径通幽,风景绮丽。一墙之隔的院外则是熙熙攘攘的街市,早些年,每至傍晚,便成为了广大市民休闲纳凉、品茗聊天的好去处。时逢黄金旅游季,四面八方的游客更是纷至沓来。近年来,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名市”战略,为打响旅游品牌,宣传汉家文化,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景区面貌焕然一新。远看楼台矗立,围墙逶迤,俨然古时城池风貌,蔚为壮观;同时,依托景点还建成了仿古一条街,青砖铺就的街道,古色古香的楼阁,商铺林立,很有几分汉上风采。

 

    韩信其人,因祖籍江苏淮阴,世称淮阴侯,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相传韩信原为项羽麾下一小军官,因不得志而转投刘邦,却仍未受到重用,便愤而离去。公元前206年的一天深夜,皓月当空。汉王刘邦国都南郑的军营,一名军士偷偷溜出营地,看看四野无人,翻身跨上战马,飞驰而去。过了一会儿,又有一骑战马风驰电掣般追奔而来。韩信跑到寒溪边上(今留坝县境内),因前日天降大雨,山洪暴发,被阻在河边,这才被萧何追上,二人遂一同返回汉营。幸得萧何慧眼识珠,在其力荐下,刘邦筑台拜将,委韩信以重任,从而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据悉,在留坝县的马道镇,路边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石碑三块,其中一块铭文“若非寒溪一夜涨,哪得汉室四百年”,即是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历史史实。

 

    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大舞台,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上讲,拜将台可谓是汉王朝的奠基石,在灭楚兴汉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直到今天,身临其境,依稀可以感受到一代名将雄姿英发、临危受命、旌旗猎猎、戎装待发的撼人场面。历史上,更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毫无疑问,韩信为辅助刘邦打下江山立下了卓著功勋。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飞鸟尽,良弓藏”。后来,韩信被指蓄意谋反,卷入了宫廷争斗,最终被杀身死。这一点上,他就远不及张良选择“功成身退”显得理性与明智。但无论如何,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建立汉室河山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会被历史湮灭的。

 

    汉中,可谓是刘邦的发迹之地。当年,刘邦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拜韩信为大将,经过几个月的精心修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一举夺得天下。为纪念这段历史,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定国号为“汉”,并铸造古汉台,作为其行宫,他也成为历史上唯一在汉中建立帝业的皇帝,“汉中开汉业”、“汉家发祥地”等说法即源于此。后来,汉中作为三国古战场的一部分,在“三分归一”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成就了这座地处秦巴腹地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两汉三国文化”自然成为汉中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而今,脚踏在青石板路上,手扶雕梁画栋的门楼,仍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沧桑与厚重之感,在汉中随着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浩瀚岁月里,拜将坛、古汉台这些名胜古迹,默然矗立,一同经历着风雨的洗礼和时空的变迁,见证着汉中这座城市的文明与进步,繁荣和发展。它们,已然成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