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许文妍)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水资源一直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难点,如何能提供充沛的“水动力”正在考量新时代水务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陕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9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0.8亿立方米。全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991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280立方米,亩均和人均都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南北喊“渴”的消息不断传来,生产和生活抢水现状让“供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
智者思变 水务改革正当时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现状,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成立陕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分离”的供水模式在三秦大地拉开序幕。成立以来,水务集团按照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水务市场化思路,进行资产整合重组,促进水利产业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类”企业的时代担当。
水务集团在初步发展期就试水“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战略和工作方法, 2014年9月,率先在富县开展了县城供水市场化整合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改革。“双水源”模式和“提质增效”, 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民生领域,确保更多的群众喝上优质的幸福水,已接管的50个县城的400多万群众正在品味着有“温度”的健康好水。
水务集团用“整合资源打基础、产业延伸多元化、科技引领走出去”的战略攻破改革进程中的累累壁障。成立了水务融资租赁公司、水务力合基金公司,入股陕西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抢占金融市场新高地,走出了“以融促产、产融结合”的良性发展路子。同时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成立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和水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拓宽业务的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目前,水务集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辅助两支撑”的产业布局(即以供水为主体、以污水处理、水力发电为两翼,以水生态治理、水饮品供给、新能源开发为辅助、以水务科技、投融资管理为支撑)和产融结合的新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有大型水务企业。
仁者反哺 产业扶贫显担当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陕西省水务集团时刻不忘“公共服务类”企业的担当,在承担水资源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环保理念,结合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
水务集团积极践行环保发展理念,加快污水产业整合,先后与13个县(区)达成污水处理合作协议;完成了8个县的污水资产整合,编制陕南三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建设中;实施了略阳、汉阴2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库坝、水面、山坡、厂站等空间资源,拓展光伏发电业务,走出了一条具有“水务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水务集团建设了丹凤县棣花镇供水改造提升工程、鱼岭水寨山水田园综合体项目、柞水县营盘镇供水工程等5个产业扶贫项目,助力商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创新扶贫方式,变过去的扶贫资金为资本化运作,注入农业合作社,并通过聘用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脱贫致富。建设大荔新颖现代农业园区、汉中国家级示范农业休闲旅游度假村、投资修建南郑县黎坪旅游道路,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水务力量”。
唯变所适 借势起航谋新篇
陕西省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瑜说,任何新事物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水务市场化也不例外。只要水务集团做好供水、污水处理、水生态三块主要业务,满足全陕西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水需要,企业服务保障民生的使命担当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水务集团的水务改革就是好的,就是成功的。陕西省水务集团因水而生,依水而兴。进入新时代,以服务赢信任、以信任拓市场、以市场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成为水务集团发展的基本遵循。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供水为主体,以水电开发、污水处理为两翼,以水生态、新能源、水饮品为支撑,以融资租赁、水务科技为辅助的“一体两翼三支撑两辅助”产业发展格局。
主动适应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管理的水务集团正在沿着既定的发展战略,以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探索着适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之路。
未来,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水务集团制定了“32632”预期目标:即打好供水资产整合、“三供一业” 分离接收、供水基础设施和水质提升三场攻坚战,服务人口达到2000万人以上,总资产达到600亿元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上市企业2个以上。